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癌症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患者好消会再
先说重点:癌症复发的息血项线索,很多时候藏在最不起眼的常规常癌血常规里。
是的,不用CT,症基不用PET-CT,癌症一张十几块钱的患者好消会再血常规单子,有时候反而能早早给出警报。息血项但问题是常规常癌,太多人不信、标正本不看、症基不懂。癌症
很多肿瘤患者复查时,患者好消会再眼睛只盯着肿瘤标志物,息血项结果忽略了血常规上那三项可能救命的指标。
血红蛋白、淋巴细胞百分比、血小板计数。
这仨朋友,平时安安静静地待在检查单上,不吭声。但只要癌症有点要“搞事情”的苗头,它们就会悄悄起变化。
而如果它们一直稳定、健康地在线,那基本可以松一口气:癌细胞大概率没再搞风搞雨。
当然,这话不能太绝对,医学世界没有100%,但这三项正常,确实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关键的判断依据。
有时候,肿瘤复发不是靠仪器发现的,而是靠“人”的直觉和经验
说个真实的门诊故事:
一个肝癌术后两年的患者,肿瘤标志物正常,B超也看不出啥问题,但总觉得“哪里不对劲”。血常规一看,淋巴细胞比例从前面的35%掉到18%,而且连续两个月都在低位。
我立刻建议他做增强MRI,果不其然,肝门区发现了一个不到1厘米的小结节。
要不是看了血常规,可能这颗“定时炸弹”要再拖半年才被发现。
这不是个例。
越来越多研究表明:一些早期复发的信号,可能首先体现在免疫系统的波动上,而血常规就是最基础的免疫状态窗口。
别小看“血红蛋白偏低”这句提示,很多癌症复发,尤其是消化道癌、妇科肿瘤,最先反映的就是贫血。
癌细胞一旦开始偷偷搞扩张,最先影响的就是造血和营养吸收。
尤其像胃癌、结直肠癌、宫颈癌,复发以后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变得乏力、脸白,结果一查血红蛋白,跌到90g/L以下。
如果术后你一直维持在120g/L以上,而且没有慢性出血、无基础性贫血,那这个数值基本就可以当成一个“安心剂”。
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最容易被忽略,却最敏感的指标。
肿瘤的本质之一,是免疫逃逸。一旦免疫系统压不住,癌细胞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乱跑。
而淋巴细胞,正是人体抗癌的主力军。
正常情况下,成年人淋巴细胞百分比应该在20%-40%之间。
术后如果这个比例长期稳定在30%左右,说明身体处于比较好的免疫监控状态。
如果突然掉到20%以下,特别是伴随单核细胞升高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,那真的要警惕是不是有异常细胞在扰乱秩序了。
血小板计数:不是越高越好
这个指标最容易被误解。
很多人觉得血小板高不是更好吗?止血快啊。
但问题是,癌症患者血小板偏高,往往不是正常的“旺盛”,而是炎症反应或肿瘤刺激的结果。
尤其是卵巢癌、胃癌、肺癌,复发早期经常伴随血小板异常升高。这是因为肿瘤细胞会释放促血小板生成的因子,诱导骨髓“加班”造血小板。
长期高于350×10^9/L,并且没有感染、外伤、手术等诱因,就要小心了。
这些指标正常,为什么说明癌症不容易复发?
从系统生物学来看,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,它从局部起步,但会逐步影响全身的代谢、免疫、炎症和造血系统。
这三项指标,分别代表着:
· 血红蛋白:营养与造血功能
· 淋巴细胞比例:免疫系统健康程度
· 血小板计数:炎症与肿瘤活动状态
它们稳定,说明身体系统处于一种相对平衡、无持续攻击的状态。而癌细胞最怕的,就是“稳定”两个字。
但问题是,很多人不查血常规,或者查了也不看这真的令人叹气。
动辄几千块的影像检查,大家抢着做;几十块的血常规,却被忽略。
更有甚者,一看到血红蛋白低,就说“是不是吃菜少”;一看到淋巴低,就说“最近感冒了吧”;血小板高,就当自己是血气方刚。
这不是开玩笑,是拿命在赌。好多人问:指标正常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?当然不是。
癌症防复发,是一场长期拉锯战,不是一场短跑。
血常规正常,只说明目前身体没有明显的异常反应,但不代表癌细胞一定“死透了”。它们可能只是暂时冬眠,等一个机会再爬出来。
关键是你能不能在它们“试探”阶段就发现苗头,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。
中医古籍中其实早就有类似的观察。
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这句话放在今天,就是说:如果免疫系统(正气)稳固,癌细胞(邪气)就很难复燃。
古代没有血常规,但通过望闻问切,中医早就知道血虚、气滞、湿热等状态,和肿瘤的发生、发展密切相关。而现代医学的血常规,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对这些状态的量化表达。
比如血红蛋白低,对应的是“血虚”;淋巴细胞低,是“正气不足”;血小板高,是“内热”或“瘀血”。
很多不是癌症太狠,而是人太轻敌。你以为复查只是例行公事,其实是一次次和死神短兵相接的机会。你忽略一次,它就可能向前推进一步。
别再用“我感觉还行”来自我安慰,癌症这东西,感觉永远滞后于事实。真正的高手,是那些即使没症状,也定期检查、认真看报告、该做就做的人。
最后,给所有癌症患者一句话:别把自己当病人,也别把自己当没病的人。你只是一个在战斗中暂时占了上风的战士。
血常规这三项,是你身上的护盾,正常了,不代表战争结束;异常了,也不代表失败。
关键是,你有没有持续关注它们的变化,听懂身体说的话。
参考文献: 1. 《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》2022年第29卷第6期,文章《血常规参数在肿瘤复发风险评估中的初步研究》,作者:王莉,王俊。 2. 《中华内科杂志》2021年第60卷第2期,文章《肿瘤患者血小板升高的临床意义》,作者:李明,周玉。 3. 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》2023年第43卷第3期,文章《免疫指标在癌症术后监测中的价值分析》,作者:张红,刘芳。